查看原文
其他

【王骏专栏】之三:从上中下游看抑郁症,以及应对机制(下)|| 渡过

王骏 渡过 2022-06-06


本文的上篇,从上、中、下游分析了抑郁症的形成。接下来,我们谈一谈症状的心理学应对机制:如何从心理角度进行治疗?

 

一、整合了行为激活的CBT(认知行为疗法)技术

 

先处理心理问题的下游症状:很多患者病情严重时,满脑子消极思维,充满无助绝望的感受,犹如一潭死水,很难直接改变认知。

 

这时可以用行为激活来改变状况,即通过心理技术、药物、积极的文体娱乐活动,让人获得愉快感、掌控感,从沉溺的消极状态中走出来。当患者获得足够的积极自信和精力后,再进行偏差认知行为的识别和改变,两大技术交互进行。

 

之后,再处理心理问题的上游:进行性格优化,调整人际关系,处理早期不良经历。

 

另外,患者还需要做家庭作业:生活中执行行为激活和认知监控,每天写心情日记。这就是CBT的理论框架。目前,国际公认CBT治疗效果排名第一。


(本图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郭召良制作)

 

行为激活是个广义的概念。心理技术激活,常见的是催眠的积极影像和雅克布松的肌肉松弛技术,可以自己做。此外,各种文艺体育活动、养宠物、种花、休闲农庄、音乐、插花、茶道等等,也是行为激活。只要是患者适合的,能让他们产生愉快感、掌控感,对自己增加信心的积极生活方式,兴趣爱好,都可以尝试,并且每天可以做多种激活方式。

 

行为激活需要长期执行。有医学试验发现,该流派对症状的效果不低于CBT。显而易见,人若一直处于愉快感和自我掌控感中,偏差歪曲的思维确实不容易冒头,或是一旦出现也容易控制。[1]

 

有位患者抑郁之后,主观认为谁都讨厌鄙视自己,把自己封闭起来,任何人都不见。某天,有人送了一只小狗给他。这只活泼的小狗陪伴了他渡过最艰难的时期,让他觉得,虽然没人喜欢自己,但小狗喜欢自己,自己能够喂养小狗,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。通过逗小狗玩,训练小狗,带狗出去遛,慢慢打开生活圈,感觉生活是可以掌控的。这也是行为激活。

 

还有一位患者,本来打算自杀,口渴了,下楼买了瓶饮料,感觉味道很好,自杀的想法居然就不强烈了。这是愉快感和可掌控感起到了激活作用。

 

二、正念技术

 

正念疗法的创始人卡巴金认为,抑郁症患者往往陷于对痛苦经历不断“反刍”的怪圈——他们把负面记忆在头脑中反复咀嚼、发酵,这种模式让低落情绪不断延续。

 

这点和CBT理论类似,但解决思路差异很大。正念是源于东方禅修的一种有意识、非评判的对当前状态加以关注的方法,学习如何专注于当下的体验,不执著于关于过去、未来的负面思维。该技术含有认知的思维监控、森田的接纳与顺其自然,还包括冥想、内观、禅修等。这个技术是一种训练技术,主要在生活中进行训练。

 

正念的初步训练之一:在公园、小河边散步时,感受微风轻轻吹拂面部皮肤,双手随意摆动,微风从指缝中轻轻穿过;带有青草气息,水藻气息的空气吸入鼻腔;双脚脚掌缓缓接触地面的感觉;眼光是放松、迷离的,舒适地看周边的风景。

 

睡觉的时候,躺在床上,静静地感受呼吸,用感知扫描身体的每个部位。当症状来临时,持接纳、共存的态度,置身事外地观察各种低落情绪、负面思维、身体不适等状态,像海潮一样来来去去。

 

接受长期正念训练后,人的各种偏差思维变得难以出现;一旦出现,立刻会被舒适的正念感受替代。

 

医学论文表明[2],长期正念训练能让脑结构得到优化,改变个体感知、注意、记忆能力及情绪调节能力,保持身心健康的神经基础。这可能是目前最接近抑郁易感源头的心理技术。

 

三、失眠认知技术治疗CBT-I和其他

 

失眠是形成抑郁焦虑症状的重要因素,也是抑郁焦虑的症状之一。在众多非药物的失眠治疗法当中,认知行为治疗CBT-I是具有最多实证研究支持其疗效的方式。美国睡眠医学会及国家卫生院的专家会议列为首选治疗模式。该技术是CBT技术的延伸分支。

 

CBT-I认为:过度关注+不良认知导致失眠。抑郁易感群体的敏感,过度关注的人格特质,往往会因为初始几次失眠就形成不良认知。他们会展开影响力负面联想:晚上睡不好,白天就没精神;白天没精神,就没法顺利读书;睡不好觉,就会造成身体的各种疾病……然后对失眠长期关注。


过度的关注,导致后续入睡困难,进而对睡眠产生恐惧焦虑,进一步加深失眠程度,恶性循环。甚至会产生一连串条件反射:有的人看到床就恐惧;有的人看到夜色降临就恐惧,甚至对恐惧情绪本身感到恐惧。这种害怕也让自己持续处于担心焦虑中,不敢入眠。

 

还有一些错误的睡眠认知:一定要睡足8个小时;一定要睡得很深才是睡眠。失眠群体的脑海里会不断重复“怎么还睡不着?”这种审视状态则会让人一直清醒。

 

其实,睡眠是人的本能,肯定会睡着,只是时间长短。睡眠的目的是休息,不是睡眠本身,睡眠浅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,无非是白天精力稍微差些,可以通过训练逐步进入深度。



本图作者: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杨建铭教授,CBT-I讲师。

 

这里再介绍一下CBT-I的部分操作流程——松弛治疗。该技术可以缓解应激、紧张和焦虑带来的不良效应。松弛技巧主要有:肌肉松弛技术、意象联想、腹式呼吸。松弛治疗可以作为独立干预措施用于失眠治疗,患者应每天坚持练习多次。

 

1.渐进式肌肉松弛

 

该技术的创始人是雅克布松,通过依次绷紧身体的大块肌肉群,达到对抑郁焦虑的改善。尤其对抑郁焦虑产生的胸口疼痛、灼热、惶恐、堵塞压迫等见效快且改善很大。许多学生的考试临场前产生焦虑惶恐,用该技术应急处理的效果很好。 

 

2.意象联想

 

又称为催眠的积极影像,在肌肉松弛后进行。以观想美丽的山水、森林、海滩、草原为主。想像自己躺在黄昏的草原上,落日的余辉洒在自己身上,感受青草气息的微风轻轻抚摸自己的身体,听着虫子的轻轻鸣叫,慢慢等待夜色的来临,渐渐入眠;躺在海滩上,洁白的月光洒在身体上,静静地呼吸有点咸味的海风,伴着均匀的海潮声音,渐渐入眠。可以自己设计场景。

 

肌肉松弛技术和催眠积极影像,既可以对抑郁焦虑症状进行激活,也可以用于心理因素的失眠改善。许多失眠群体仅执行这两项即可拥有良好的睡眠。

 

还有睡眠限制、控制刺激、记睡眠日记等,这里不一一赘述。


如果是生物因素较重的抑郁症失眠,尤其是一部分双相患者,在心情良好、身体疲劳的情况下,仍然难以入眠或在早醒后长时间无法入眠,这方面的治疗以药物为主,CBT-I为辅助。如果步骤1和2对这部分群体效果不理想,继续往下走流程:采取自然舒适的姿势躺着,用腹式呼吸,正念扫描身体的方式,来迷糊入睡。身体尽量不要翻动,双手摆好也不要动,人的本能会推进入眠。睡眠浅没关系,睡眠的目的是休息,不是睡眠本身。

 

还有焦虑患者的惊恐发作,常见是在半夜或中午休息的时候,突然感觉胸口难受,心跳极快,透不过气,手脚发麻,甚至感觉濒临死亡。虽然发作时间很短,不超过15分钟,由于这个时刻是睡眠的时候,同样导致恐慌失眠。并在以后的日子里,每当到了这个时间段开始恐慌。该症状可以用药,同时用CBT-I进行认知教育。

 

还有恶梦造成的失眠和早醒。恶梦的形成,与不正确的睡眠姿势有关,例如把手放在心脏部位;也有心理和生物的因素。对于频繁且情景类似的恶梦,例如被人追杀,然后从高楼、悬崖坠落,可考虑从心理创伤的角度进行查找和修复。尤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,能造成被害人长达几十年的恶梦。某些身体疾病,心脏病患者也会做这种高处下坠的噩梦。 


四、如何判断治疗是否见效?

 

精神障碍的诊疗,是从症状外显的角度切入。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: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、治疗的难度、痊愈的速度,这几方面的关联并不大。相同症状、不同个体的恢复过程的差异,像光谱一样均匀存在。有的症状反应强烈,恢复起来很快;有的症状很轻,治疗耗时且不容易见效。

 

例如:中度抑郁症患者,有的一旦离开恶劣的环境,症状即能消失一大半,甚至完全自愈;有的做简单的心理疏导也能痊愈;有的则一定要吃药;有的必须长期多管齐下,心理+药物+锻炼,才能稳定。这是个体的身体素质差异。

 

抑郁症还可能与多种生理疾病形成共病,这对诊疗产生难度。有的医院在诊断抑郁症的时候会进行抽血化验,优先排除甲状腺和糖尿病造成的抑郁症状;有的医院会对患者进行脑影像扫描检测,目的也是做出精准诊断。脑影像对应抑郁症的诊断检测没有大面积普及,目前处于前沿研究阶段。

 

有个故事:某咨询师研发了一个心理技术(其实是几大原始流派的组合),短期快速解决了几个“严重抑郁患者”(心理因素明显,生物内源成分少)。于是觉得自己发明了“能够造福人类的技术”,跑到国家科研机构,希望得到认可和大力宣传,结果碰壁。

 

这是因为,判断技术或药物的治疗效果,要经历严格的医学实验,尤其是大数据筛查对照。而不是凭几个成功案例。

 

如何判断抑郁的心理治疗是否有效?有个简单的办法:如果患者进入咨询室的状态是消极,无精打采,内心充满纠结,无助绝望,认为谁都帮不了自己;而当从咨询室走出来的时候,感觉一身轻松,各种消极思维情绪、内心纠结被清理,精力逐步恢复,充满愉悦感、掌控感,心情积极而平静,这就是治疗见效。

 

当然,这是最终结果,不是一两次就能达到的。这也跟来访者的素质以及配合程度有关。

 

当个体的内心平静积极的时候,免疫机制能更好地运作,自我修复能力提升,身心同步健康发展,这是心理治疗抑郁症的过程和终极目标。

 

双相患者在躁狂发作期以抑制兴奋为主,让内心获得平静。

 

很多人关心,抑郁症能否彻底治愈?这是一个哲学问题,类似于:人是否可以永不发病?或一次性治愈,今后不需再维持?

 

打个比方,一个城市经过治理,是否再也不会出现犯罪现象呢?两者的理念是类似的。医生和警察做的是清理和维持,尽可能降低问题。素质强的患者恢复快且不易复发;素质差的,症状不重都恢复慢,容易复发。不同的个体素质,从高到低像光谱一样排列。

 

人的健康是一种相对的平衡。身体素质较弱的患者要加强锻炼,提升免疫力;远离恶劣环境;长期心理保健、持续用药。症状是否容易复发,在于个体的素质,与症状的严重程度反而关系不大。相对而言,抑郁易感成分去除得越多,复发概率越低。

 

作者简介:王骏,一线执业心理咨询师,大学心理咨询老师。

 

参考论文:

[1]  David A Richards, David Ekers, etal.. The Lancet, 22 July 2016.


[2]  汪芬 黄宇霞 正念的心理和脑机制《心理科学进展》 2011 , 19 (11) :1635-1644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



◀扫描关注

注:本公号图片除注明外皆由张进所摄。文字、图片版权均为作者和公号所有,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。本公号投稿信箱:zhangjinduguo@163.com;本公号相关社群的群主微信号:“渡过”药物群(13176900087)、“渡过”心理群(lmy06060829)、“渡过”写作群”(yuchenguangying)。   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